自主招生的常见问题?

2023-02-27 11:07:00


1. 自主招生的流程,分为:高校发布招生简章(3~4月)→ 学生提交初审材料(3~4月)→ 高校进行初审(4~5月)→ 公布初审通过名单(5月)→ 学生参加高校考试(高考后一周内)→ 公布加分名单(高考出分前)。当中的两个关键环节,一个是提交材料通过初审,一个是通过考核取得加分,对应的是初审通过率和加分率。

2. 高校的自主招生加分,10分-30分是主流。这个幅度的加分,对你来说,可以帮你更加稳定地进入符合自己实际水平学校,可以让你够到满意的热门专业,但绝不能让你弯道超车进入明显超过自己水平学校。一个发展了十几年的政策,哪有那么多空子可钻?

3. 很多机构宣传“一本线的分数进入什么什么样的学校”,使得家长、同学认为自主招生就是奔着加60,降一本线去的。甚至很多家长认为,自主招生加个10~30分都没啥用,不足以让学生能录的学校一下子提高几个档次。要知道,加60甚至降一本线是有的,但数量非常少,不要使自己进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。

4. 自主招生的初审报名时,绝大多数的学校允许学生同时报名多所其他学校3所是主流,个别允许2或5所,极个别限制1所或99所、100所。 在选择自主招生报名学校时,先选择一所基本高于自己水平的高校,再选择一所在高考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加10-20分能够到的高校,再选择一所在高考发挥失常的情况下加10-20分能够稳上的高校(尤其是好专业)。“冲一冲,保一保,垫一垫”,就是合理的策略。

5. 通过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(不包括博雅、领军、三位一体)初审的学生,包括竞赛签约生(金牌、金秋营、竞赛营)、已获加分认定的学生(清华文科营、清华工科营)、清北学科营通过的学生、其他教育部或高校认可奖项获奖的学生。仅靠省一等奖,无省队、无签约,无认定,很难通过清北的自主招生初审。北大自主招生的初审,大多数学生靠的是学科营通过。而学科营的资格,又取决于高二的年级排名。

6. 上交、浙大、中科大三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初审,基本被竞赛省一等奖的学生垄断。复旦的自主招生面向的除了竞赛省一等奖的学生,还有部分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(博雅杯/望道计划)。以上6所高校的招生简章,用一个词形容就是:耿直。说招竞赛省一等奖,就真的招得到省一等奖。 反观其他高校自主招生简章的报名条件,都是注水的。

7. 今年中国政法大学自主招生开出了“竞赛国二”的条件,初审结束后法大主动披露的信息显示,符合该条件的学生人数为0人。例如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自主招生分别开出了“竞赛铜牌/省一”的条件,而仅有不足10%通过初审的学生满足条件。无论是北航、北理工也好,无论是厦大、中山大学也好,无论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,条件一个比一个高冷。可一年全国的省一等奖也就8000出头,都想要竞赛生,哪有那么多呢?无非是想捞到一个是一个,捞不到的,就干脆掐个尖吧。

8. 除了清北复交浙科,其余学校,都有为数不少凭借年级排名通过自主招生初审的学生。在高中阶段,年级排名仍然是一个相对客观,也更能反映学生综合实力的指标。在高校的招生简章中,往往也会写出“具备创新潜质、突出才能、学科特长”等标准模糊的兜底条件。最后通过初审的,往往是年级排名和这所高校相匹配的学生。在自招中走过最长的路,就是高校招生简章的套路。

9. 自主招生初审条件中,你的年级排名绝对比你想象的更重要。年级排名 > 一般竞赛成绩 > 教育部或高校认可的奖项 >> 论文和专利。正是因为很多家长对孩子进入了不切实际的预期中,幻想着多加些分数,进入高一个层次的学校,所以就成为了机构所说的“三无学生”中的“无年级排名”。

相反,按照“冲-保-垫”的思路去选择目标学校,你会发现自己并非是一无所有。因为家长有了不切实际的预期,所以年级排名不够,再加上很多学校竞赛要求注水,使得家长认为孩子就是“三无学生”,于是造专利搞论文,再去参加一些根本不可能参考的交钱就得奖赛事,就成了最常见的套路。反正家长也不知道到底学生是为什么过初审的。

 目前初审通过多数来自论文专利,较多来自各种灰色途径,其含金量不高。

http://t12.baidu.com/it/u=3669980942,1844369535&fm=173&app=25&f=JPEG?w=640&h=152&s=86EBF35A46D8DC213ADEF64D030060F5

10. 含金量较高的奖项分为两大类:教育部认可的奖项,高校认可的奖项。教育部认可的奖项都会在官网上公示,包括五大学科竞赛、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。高校认可的奖项,要么是高校参与举办,要么是老牌知名比赛。例如培文杯、创新作文大赛,新概念作文大赛,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等等。

11. 五大学科竞赛特指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计算机竞赛。获得省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,会在教育部官网上进行公示。其余学科奖项,比如应用物理知识竞赛、北京市高中力学竞赛,都没什么大用。

12. 论文或专利的作用,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低。专利之中真正有含金量的是发明专利,而实用新型专利(俗称“小专利”)和外观专利都无法证明学生具备足够的创造性。

13. 通过了初审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要取得加分还得通过高校的考试。对一所985高校来说,你对其加分率的合理期待在25%~30%之间。对一所211高校来说,你对其加分率的合理期待要略低一些。总之,加分率不会太高,也不会太低。

14. 但是,申请上海财经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湖南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兰州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西南大学等大学的学生一定要谨慎。这些高校的初审往往很容易过,但后续考核的淘汰更加凶残。在过去两年中,这些高校无一例外初审通过了大几千人,但最终取得加分的人数不足10%,甚至不足3%,加分率之低令人瞠目结舌。从通过初审到拿到加分的距离,从未这么遥远。

15. 除了自主招生,部分高校也在一些省份试点综合评价招生。审核流程、考核方式、加分政策都与自主招生接近。与自主招生不同的是,综合评价招生的审核标准就是年级排名,比如博雅和领军。

16. 对冲击清北的学生来说,路径是很明确的:是竞赛进队拿牌,或是通过金秋营/竞赛营取得签约;还是凭年级排名走学科营拿自招资格,或是通过综合评价拿到加分。对冲击交浙科的学生来说,同样也很明确:走自主招生的,竞赛省一等奖就是硬性要求;走综合评价的,年级排名就是决定性因素。对冲击其他高校的学生来说,按照“冲-保-垫”的原则,选择“略高于-相当于-略低于”自身实力的高校。“三无”?不存在的。

17. 自主招生也好,综合评价也罢,并非是一条终南捷径。它只是给有实力的学生一次额外机会,给就差一步的学生送一次神助攻,给发挥不稳定的学生一方稳定剂,给发挥失常的学生一根救命稻草。


问题交流群

(微信扫码)